上海市大部分地区位于坦荡低平的长江三角洲平原,水网密布,西南部散见小山丘,平均海拔高度约4米。 境内辖有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以及长兴、横沙等岛屿,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流经市区.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地处南北海岸线中心,长江三角洲东缘,长江由此入海,交通便利,腹地宽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上海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我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057平方公里,陆地面积6219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22平方公里。
上海和武汉之间的旅游地
关键看你喜欢玩什么类的地方,大致梳理下可分几类:1、历史人文景观:如总统府、夫子庙、中华门、瞻园、甘熙故居(99间半)、阅江楼、长江大桥等2、自然风光景观:燕子矶、栖霞山、牛首山、将军山、珍珠泉等,其中春天去牛首山较为适宜,南京有“春牛首、秋栖霞”的说法3、综合性景区:如玄武湖、钟山风景区(都玩下来最起码要一天),中山陵等。其中钟山风景区里的梅花山在清明时分梅花应该还没谢尽,值得一游。4、近现代城市休闲娱乐景观:如中山北路—中山路、北京西路—北京东路一线的民国建筑群、公馆区,以及新建的南京1912街区,如果喜欢文化体育的,可游览中山东路上的南图新馆(全国第三大图书馆)、河西地区的奥体中心、绿博园等。
旅游地演化的阶段和特点
虽然应用巴特勒的生命周期阶段模型理论可以对一个旅游地的宏观发展过程进行总体把握和分析,但是对于旅游地各个发展阶段的游客类型、游客人数、旅游产品等社会和经济指标却缺少相应的分析和描述,而阿伦特(Arendt)和盖茨(Getz)等学者则在此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给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详见表6-1。
周期阶段旅游地特征探索阶段旅游地发展初始阶段,自然和文化吸引物招徕少量“多中心型”旅游者,或称之为探险者,此时旅游地很少有专门旅游服务设施参与阶段旅游人数增多,当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简便旅游服务,制作广告宣传旅游地;旅游市场季节性、地区性出现,旅游业投资主要来自本地区,公共投资开始注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阶段旅游人数增长迅速,有明确的客源地;外来资本大量投入,给旅游地带来大量旅游设施和服务,控制了当地旅游业;人造旅游吸引物出现,并逐步取代原有自然和文化旅游吸引物;大量旅游广告吸引更多旅游者;“中间型”旅游者取代“多中心型”旅游者,旅游设施过度利用和旅游环境恶化现象开始出现巩固阶段旅游人数增长速度下降,为了缓和旅游市场季节性差异,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出现更多的旅游广告,“自我中心型”旅游者光临;旅游地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当地居民感受到旅游业的重要性停滞阶段旅游人数高峰来到,已经达到或超过旅游容量;旅游形象与环境相脱离,旅游地不再时兴;旅游地依赖保守的“回头客”;大批旅游设施被商业利用,旅游业主变换频繁,开始开发旅游地外围区衰落阶段旅游者流失,旅游地依赖邻近地区的一日游和周末旅游的旅游者来支撑;旅游地财产变更频繁,旅游设施被移作他用;地方投资重新取代外来投资占主要地位复苏阶段完全新的旅游吸引物取代原有旅游吸引物,开发新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