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旅游产业的增加值为1314.1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4%**。上海市政府提出了一个目标,即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要增加到7000亿元,占上海GDP的比重达到**6%**,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

上海旅游业构成和特点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旅游业内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同时还需要遵循旅游业的发展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相信上海旅游业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

其构成是什么

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

1、原子构成

金属(Fe、Cu、Ag)、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C、S、P)、稀有气体(He、Ne、Ar)等由原子构成。例如很多看不见的微观的铁原子构成了铁这种可以看得见的物质、很多看不见的微观的碳原子构成了碳这种可以看得见的物质,即黑色粉末,很多看不到的微观的汞原子构成了液态的汞这种物质。

2、分子构成

首先要了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比如一个氢气分子(H2)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一个氧气分子(O2)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CO2)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H2O)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很多的水分子构成了流动的水这种物质,即水由水分子构成。很多的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了二氧化碳这种无色无味、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即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3、离子构成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易失电子。如钠最外层电子数为1,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形成Na 。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时,易得电子。

如氯最外层电子数为7,最外层得到1个电子形成Cl-。于是Na 和Cl-友好地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氯化钠。所以氯化钠由Na 和Cl-构成。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包括: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氧化铜、氧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钠、硝酸铜、碳酸钙等),或NH4 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如NH4Cl、NH4NO3)。

物质有六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固态物质具有形状和体积,它们的分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液态物质也有体积,但没有形状,相比之下,它们的分子结合得要松散一些,因而液体可以被倾倒到一个容器中以测量它们的体积。

气体既没有体积也没有形状,它们的分子会自由地移动,从而充满任何一个可以封闭它们的容器。等离子态是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成。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一般是基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质

旅游业有哪些特点

旅游产业的基本特点:

旅游业是集行、游、住、吃、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产业,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旅游业本身就是由旅行社业、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和交通客运业等众多的以盈利为目的并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构成的。

旅游业为旅游者提供的劳务是一种可以用于交换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而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过程就是服务。

是一个较为敏感而且脆弱的产业,同时也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产业。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把它视为唯一经济支柱,一旦发生巨大波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季节性同该国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密切相关,而且是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所决定的。游览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不受季节的限制。

旅游产业同时也是一个较为敏感而且脆弱的、有一定风险性的产业。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把它视为唯一经济支柱,一旦发生巨大波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旅游产业具有跨行业的综合复杂性以及多环节配合的服务消费特性,旅游产品之间的相互依赖非常强,需要服务链各个环节的提升与质量保障。旅游产业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以旅游业本身所包含的行业为基础,关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中的卫生体育、文化艺术、金融、公共服务等相关行业的泛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的经济本质,是以“游客搬运”为前提,产生游客在异地(或异住宅生活区域)进行终端消费的经济效果。这一搬运,把“市场”搬运到了目的地,搬运到了景区,搬运到了商业区,搬运到了休闲区,搬运到了度假区,搬运到了郊区,搬运到了乡村。

旅游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层次多、涉及面广、市场广阔,对整个社会就业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从全球来看,2009年旅游就业人数达到了2亿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8%。从我国来看,2001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为698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为3578万人,十一五时期,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30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约1700万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旅游产业